各县(市、区)、漳河新区、屈家岭管理区安委会,市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:
2015年,各地各单位围绕“增量、提质、重效”的主题,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、数字化(简称“两化”)体系建设,狠抓隐患排查治理,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事故,提升了“两化”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,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平稳。沙洋县安监局、京山县安监局被省安委会表彰为优秀单位。现将2015年度全市“两化”体系建设情况通报如下:
一、“两化”体系建设总体情况
2015年,全省139个县市区“两化”绩效评分,沙洋县106分排名第1,京山县105.48分排名23,屈家岭管理区100.73分排名74,漳河新区99.49分排名82,钟祥市97.54分排名91,掇刀区95.6分排名96,荆门高新区92.87分排名100,东宝区83.93分排名127。综合全年绩效成绩,各县市区年度考核得分分别为:京山县95.92分,沙洋县86.81分,屈家岭管理区71.8分,东宝区71.08分,钟祥市67.97分,漳河新区64.27分,掇刀区63.4分,荆门高新区57.28分。
二、“两化”体系建设初步成效
一是推进了监管全覆盖工作。截止去年12月31日,全市注册企业数达到3247家,新增833家。京山县、沙洋县、钟祥市、漳河新区、屈家岭管理区、荆门高新区等6个县市区(管委会)达到或超出计划注册量,其中京山、沙洋、漳河新区、荆门高新区4个县市区(管委会)单项得到最高分。同时,监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。全年共建有各类监管平台210个。交通、教育、卫生、文体、煤炭、非煤矿山、危化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监管对象全覆盖。
二是提高了体系运行质量。截至2015年12月31日,全市8个县市区(管委会)“3个15天”完成率均在90%以上。其中三项均达到100%的,有京山县、沙洋县、钟祥市、漳河新区、屈家岭管理区和荆门高新区。全市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现常态化,各类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的排查治理。在网运行企业自查自报隐患共计84279条,企业查报隐患平均数26条,较去年增加19.2条。省安办通报我市隐患排查治理平均数均超过满分标准获得奖励加分。
三是彰显了体系建设功效。各级监管部门借助平台开展督查检查,线上监控与线下检查抽查逐渐形成常态。通过系统发现监管重点,并开展抽查检查730家,占全市入网企业总数的22%,发现各类问题1428条,均通过系统与企业进行了反馈和信息确认,提高了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水平。四类水平企业控制率持续下降,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为293家,占入网企业总数的9.02%,京山等8个县市区(管委会)均达到或超过考核标准要求。清单编制报备率达到95.47%,较上年的56.05%有大幅度提高。2015年启动并推进企业安全负责人手机绑定工作,手机绑定率达到87.83%,保证了监管指令信息的及时传达。
三、“两化”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
虽然2015度“两化”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。主要表现在:一是有的对推行“监管全覆盖”理念认识不到位,认为“纳入体系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越多责任越大”(去年全市下达的注册任务,东宝区应注册928家,实际注册454家,掇刀区应注册731家,实际注册647家,均未完成注册任务);二是有的工作主动性不够,工作安排“慢半拍”,工作进度跟不上全市节奏;三是有的虽有专班专人负责,但领导层面关注关心不够,督导支持力度不够,工作基础保障不够;四是有的“线”上监管与“线”下执法检查结合不紧,没有有效运用“两化”体系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;五是有的对体系建设成果运用不够,“建”、“用”脱节。
四、2016年“两化”体系建设要求
各地各单位要认真梳理和分析本地本单位“两化”体系建设情况,有针对性的强化工作措施,不断提高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。各级安监部门对辖区“两化”推进发展不平衡的地方要加强督导,对工作不落实、隐患排查治理走过场的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监管,促进主体责任落实。要强化系统建设成果的转化运用,将系统作为监管的工具和手段,将体系建设与年终考核评先工作结合,多措并举,推进体系建设深入开展。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,通过多种形式推介好的经验和做法,促进体系建设工作整体协调发展。
2016年3月11日